【药师经-2-3】
修持方法与相应文集
药师佛成佛之后,以本愿力观察到众生被这些魇魅蛊道欺负再欺负、恼乱再恼乱、伤害再伤害,到达生生世世要命的程度。有的是让你求生不得、求死不能般而死,有的是任你病得苦不尽而死,死了又再来受苦,因为他们邪魔的印记是生生世世将你烙印,所以众生不知如何解脱,无尽期苦不尽。所以药师佛又入「除灭一切众生苦恼定」,在光中演说药师灌顶神咒,一切众生病苦皆除,受安隐乐。药师佛的灌顶就是要让我们直接打破凡夫心的罩门,开发佛心的妙门,所以非常重要。
在此先说三个门,为什么定位为三门呢?因为佛教的大乘起信论中,其所说的只有两个重点:绝对的真空门和绝对的业有门(生灭门)。业有门就是众生心,真如叫做无生空门,这是佛教重视的真如门和众生心。而我们这里所提倡的三门:就是(1)绝对的善妙门--佛心、(2)绝对的真空门--佛性、和(3)绝对的业有门--众生心(凡夫心、生死无尽门)。
生死无尽门最大的原因就是去卡到这些魇魅蛊道、邪魔鬼神给我们烙下的无形印记,让我们无法脱离生死,这是「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,难得一人得度」的原因,可怜我们众生在这生死业道中却不知不觉。现在我们要清楚、要知觉、要慈悲智慧敏锐。我现在说「慈悲智慧敏锐」就是要「对自己的佛心慈悲」,不要把自己的佛心当作垃圾,却把业心(凡夫心)提起来胡作非为。用凡夫心无论你修什么法,无论你怎么行善,都难脱魔网。以凡夫心行一切善,修一切法,都是魔所摄持!要记得,要对自己慈悲,不要把自己推入魔坑火网中,自己要尽快跳出火坑,来做佛菩萨的同路人。药师佛慈悲,帮助我们提起佛心,脱离魔网,可惜世间人无人知晓。
刚才说到佛陀来到乐音树下,现在打开经文:
「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。至广严城。住乐音树下。与大苾刍众。八千人俱。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。及国王。大臣。婆罗门。居士。天龙八部。人非人等。无量大众。恭敬围绕。而为说法。」
我们知道,每一部经开头都有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某地方…」,地方不同,此时佛陀游化来到广严城,广严城所属的广严国就是维摩诘菩萨所住的地方。我们来说说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的来源,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无尽慈悲的叮咛语。佛陀在娑罗双树间将入灭时,阿难忍不住伤心在不远处的树下悲泣,阿那律尊者过来安慰他。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,是天眼第一。据说阿那律尊者也是释迦族的皇子出家,他出家后很精进,有一次听佛说法时打瞌睡,佛陀对他说:「你这样听法时瞌睡,千万亿年也不会开悟。」阿那律尊者于是勇猛精进再精进,日夜不睡,佛陀教他天眼。
阿那律尊者能够体会到众生唯有佛法才能得度,但是佛陀要入灭了,佛法无人说,在人间不知怎么办。所以他对阿难说此时不是哭泣的时候,他要阿难去问佛陀四件事情:
「一切经典之前,应以什么字义作为经首?
佛在世时,我们以佛为师,佛入涅盘后,我们以谁为师?
佛在世时,我们依佛而住,佛入涅盘后,我们依谁而住?
佛在世时,恶性比丘,佛自调伏,佛入涅盘后,我们如何调伏?」
佛陀入灭后,结集经典时应该以何为首呢?佛陀回答:「经首应安上『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某地方…』。」其实,「如是我闻」蕴藏着很深的密意--佛心。「如是我闻」:如此道理是我阿难亲耳在佛陀面前听到的。这是如是我闻简单的解释,而密意的解释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「如是」:永恒不变的、不生不灭的真理。如是不生不灭的真理在哪里?就是人人的佛性、佛心。
佛性者,不生;佛心者,不灭;佛性者,不生不灭;佛心者,不生不灭。你们要稍作分别哦!佛性是不生不灭,佛心也是不生不灭,同样不生不灭,但是佛性的不生不灭是空,佛心的不生不灭是无尽的妙用,虽然妙用,但是本体空。有吗?你们用头脑思想,过去想、现在想、现在听,这想的听的心生得什么样子?是不是空性!所以佛心本体空,但是它无尽妙用;然而佛性就不是了,佛性是清净不动、无生灭。这里很重要,佛教界就是在此处不明白才会被魇魅蛊道、邪魔鬼怪操弄。
还有一点,佛心无尽生灭,念头;业心生灭无尽,也是念头;业心是善念恶念,乱七八糟;佛心呢?佛心是善念不灭,没有乱七八糟,纯善无恶,恶念不生。 这一点要记得,所以不是佛心无念,不是只说无念清净哦!而是要知道念性空,念--妙用的心,是无尽妙用。这个地方不要搞胡涂了,此处胡涂了很容易让那些邪魔鬼怪有机可趁。
这个「如是」佛心不生不灭,无尽妙用;「我闻」是也,这里是直接对我们交代:「如是我闻」是直指人人有一个佛心--无生无灭的觉闻,妙用在每个当下,每个人的佛心--觉闻当下是,这是释迦牟尼佛借着这四个字秘密的交代所有的佛弟子,不要跑到佛性当下空,只重视不动的清净。
不动的清净是对,「佛性当下空,不动清净」绝对是对的,但是那个念常跑到凡夫念去了,所以佛教将凡夫的业念和佛心的善念搞混了,因此把佛陀的「如是我闻」就错用了。包括我以前也是在这里无法了解,是直到入药师法门体悟药师佛,祂一步一步的加被我,我才知道这「如是我闻」是释迦牟尼佛无尽慈悲的密义叮咛:众生心、佛心如是我闻,当下妙觉、善用,智慧、慈悲无尽当下是。「如是我闻」其义就在此,知道吗?大家要了解佛的无尽心声。
说真的,我以前看到释迦牟尼佛最后的吉祥卧像就会流泪哭出来,而且早期我不敢念本师释迦牟尼佛,因为我一念本师的名号眼泪就流出来了,现在就无碍了,我已经明白佛陀的心声。我要化作行动跟大家说出来:我们要了解,佛陀体念我们人人有一个「如是我闻」的佛心当下是,如是不动,无生无死。在此我们要清楚这个无生无死、无生无灭的佛心当下。
Q:以前老师讲过:「如是」就是如如不动的佛性;「我闻」,因为能闻、觉,是我们的佛心。我这样解释对吗?
A:其实我们的佛心,它本体也是如如不动的空性,所以佛性空和佛心空的空体是不二,但是佛性的空是空体,佛心的空是妙用,所以我现在说,佛心虽然妙用,本体也是如如不动。
Q:「如是我闻」除了是佛心当下妙用(A:每个时刻当下是)和佛性清净不动,在此「如是」也是旨在去照见佛性是一个事实的存在。
A:对!照见就好,我们知道空就好了,不要去执空。佛性佛心都是空性,体用的差别。
Q: 照见佛性是体,佛心是妙用。所以「如是我闻」是要明明白白的?
A:「如是」就是照见,就是明明白白。佛心就是妙用,凡夫心也是用--业用,所以都说凡夫心是业用无尽,而佛心妙用无尽。空无尽无边,一个是体,一个是相用。我们佛经都说相用,三十二大丈夫相的相;相用是佛心,空体是佛性,凡夫心是业心。佛教界就是在此处对于空和妙用搞混了,造成佛教界千年来被魇魅有机可趁,现在我们要提倡佛心起修,灌顶加持,让那些邪魔鬼怪无机可趁。
所以药师法是圆满殊胜大威德光明法,绝对不是像之前有人说的,药师法是世间有为法而已,是不究竟法。不对!药师法很究竟。药师法谈有为,是佛心有为,而不是凡夫心的有为,我们一定要记住。「如是我闻」就是我们的佛心活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当中。
「薄伽梵」是梵文,是指世尊,就是人天世间最尊贵的导师。这最尊贵的导师引导我们不只清楚物质的宝贵与妙用,知道物质是福报,更知道有一个无尽的无形的灵魂智慧当下佛心,这个是不离的。而邪魔最可恶的就是伤害我们的大脑,就让我们的佛心智能无法能够再使用。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佛心当下是,一切时处无尽的妙用,这样就是自己最尊贵的佛心诞生了,要好好的去照顾、去珍惜、去善用它。
这里以事直接说:我们最尊贵的世尊--释迦牟尼佛游化到广严城,本来世尊讲法是不游化的,祂关怀灌顶大法无人说,众生就不能了解。当时九十六种婆罗门教也说灌顶,但是他们的灌顶是魇魅蛊道的灌顶,而众生不知道。释迦牟尼佛原本不说灌顶,就是怕以后佛弟子失去了佛心,不了解佛心,用其凡夫心无知造业,一生几十年造千千万万亿年的三恶道苦;佛陀怕众生为了金钱而出卖灌顶真理,所以不谈。
灌顶真理是蕴含般若、华严、楞严最殊胜的真理--在佛心当下,所以佛陀最后要入灭前才在法华经中说佛心,祂说法华经就是要开佛的知见、示佛的知见、悟佛的知见、入佛的知见。目的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,佛的知见是什么? 佛心。要肯定!文字稍微变化大家就不肯定了,不行!要知道佛的知见就是佛心,佛陀是到了讲法华经才说佛的知见哦!现在药师经说佛的知见,就是药师佛的第一大愿,要帮助众生三十二大丈夫相。三十二大丈夫相就是佛心!我们要知道,佛心大丈夫!凡夫是什么?凡夫量小、心小、是非多。所以小心量、小鼻子、小眼睛是凡夫心;而佛心是量大、福大、智慧大、威神大、能力就会大。第一大愿就是要帮助众生建立佛心三十二大丈夫相。对文字我们要佛心去了解,不要文字稍有变化,我们就不知道佛心要在哪里下手,这一点要记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