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要制作妈妈「吕美淑居士往生东方佛国」的影片?
药师佛大威神见闻记
曾经有网友问过我几个问题:(1)『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是药师佛亲自来接引吗?』;(2)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佛力,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是要靠自力?』;(3)『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困难?』
上述问题众说纷云,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。然而我们学会在李文涂老师带领下学习药师正法,以及长期助念的经验累积,当然很肯定药师佛的本愿接引,亦肯定用佛心持念佛名可以随愿往生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;但是学会外很少人见过临终药师佛来接引,所以我把妈妈临终见药师佛的实况拍出来,这就是往生东方佛国事实的真相呈现。
既然是事实就不用怀疑了,这也是帮助大家启信。因为信愿行中「启信」是第一步,启信就是相信深信不动摇;因为相信有药师佛,相信有东方净琉璃世界,相信药师佛会不违本愿来接引,所以我们要发愿,愿生彼佛世界。
药师佛的本愿是全方位的护念,从出生至老死乃至成佛,只要用佛心、诚心起修,祂的琉璃光就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一直保护着我们生活如意,身心安康。药师经云:「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,应当愿生彼佛世界。」佛是「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」佛子往生东方佛国的两大关键就是「信心」与「愿生彼国」,这部吕美淑居士往生东方佛国的影片是很明确的见证,意在欲与念药师佛号的佛子们分享,同时巩固大家的信心:年老时不用为了往生佛国而又改念弥陀圣号,用「佛心」专一而信心坚固的持念药师佛名,不论何时何地,我们都能与药师佛第一大愿「灌顶」愿相应,药师佛都能随我们的心、满我们的愿,帮助我们百分之百如愿往生。
李老师平日力倡药师佛的大法轮--灌顶、佛心、大愿。「大愿」是奉行人间大爱,关怀照顾社会弱势,以及对困难中人适时给予布施、扶持,这也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。老师也曾说行善、行孝能通达诸佛心,学佛不是一味的念佛、坐禅或死死守住空性,不起动念;但是人怎么可能没有妄念,我们不要害怕妄念,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,只要我们将妄念转化成佛心妙用,修到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正念、善念、光明念,这样就和药师佛的灌顶频率相应(这里不是一般的宗教仪式灌顶,是我们启发自己的佛心与药师佛的琉璃光相应)。这也是佛心训练,只要念头是正、善、光明的,那么在行善助人中就是念「真心佛」。
我妈妈六十几岁就开始在做助人的志工工作,我爸爸说她「在家一条虫,在外一条龙」,只要她能做得到,绝对热心参与,她并没有整天「一心不乱」的念佛,做功课、念佛、持咒时,她会一手敲桌子像打木鱼,一手按计数器「专心的念」。做完功课后就出门不见人影了,完全乐在志工工作里;长年的行善积德消除了很多业障,这也是她临终之前只受三个月的病业就往生的原因。
此外,药师佛还主动护念妈妈「有病无痛」、「有病无苦」,连家医科的医生都觉得很不可思议,她一个吐血的癌末病人竟然一点疼痛感都没有,而且临终时还能好好念佛,这种种殊胜现象让我非常赞叹药师佛的贴心护念。
还有,李老师说我们跟人家介绍药师佛、弘扬药师正法,未来就是佛国圣众。当初我妈妈在医院念佛时,我觉得老人精进念佛很难得,就随手把她拍起来,后来检查出来的病况越来越糟时,我心中就代替她发愿,希望她若还有寿命,能够身体健康,若已无寿命,能蒙药师佛接引往生东方佛国,而且我会将她的念佛往生过程拍成影片,代为弘扬药师法门,毕竟善愿发得越大,药师佛一定会了解我们的心意,做最好的安排。
记得我们在荣总医院时,妈妈对面的病床有位阿公也是癌末患者,他临终前吃不下,已瘦骨如柴,家属请24小时看护照顾他,儿孙朋友假日时会来探望他。他在临终前二、三天痛到呻吟声日夜不间断,看护常常请护士来帮他打止痛针,但是他还是必需发出声音来缓解他的痛苦,他无助的呻吟一声接一声没有停止,最后阿公在半夜死亡。我妈妈说阿公死后,有一阵强风无缘无故的从病房门口吹了进来。(平常中央空调大楼不太可能有强风,难道是无常来带阿公继续下个旅程吗?我不知道。)
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「平日是否学佛」、「是否念佛」在临终前可以很明显的区别出我们修行、学佛、念佛的好处,往生时念力、业力强者先牵,平日的念头深深影响我们日后临终投生在哪一道,所以懂得慎因惜果真的很重要。
20211121-Pony合十
【藥師法門淨土篇】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見證—呂美淑居士(附臨終有病無苦,頭頂熱,身軟如棉影片)
【藥師法門淨土篇】邱運財老菩薩「有病無痛」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
药师经节录:
⊙(东方净琉璃世界)然彼佛土,一向清净,无有女人,亦无恶趣,及苦音声;琉璃为地,金绳界道,城阙宫阁,轩窗罗网,皆七宝成;亦如西方极乐世界,功德庄严,等无差别。
⊙诸有信心善男子、善女人,应当愿生彼佛世界。
药师琉璃光佛关怀众生是从因地至果地,生活上种种的需求,对坚固道心的修行人,祂都能给予最妥善的护念。临终前「无病无苦」或者「有病无苦」,帮助众生提起正念安稳念佛回归东方净琉璃世界,只要是药师佛的好弟子,药师佛都能设想周到。
